![]() |
|
![]() |
||
9月1日消息,美國互聯網時代即將結束。
據國外媒體報道稱,互聯網是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在1970年代發明的,已經普及到了全球各地。在互聯網發展的頭30年,大多數互聯網流量都流經美國。許多情況下,一個國家內兩個地方間傳輸的數據都可能流經美國。
幫助運行互聯網的工程師表示,鑒於互聯網沒有中心控制點的特點,美國不可能長期保持對互聯網的影響。當前,力量平衡正在轉移。美國情報官員對這種變化提出了警告,因為流經美國的數據可能包含有用的情報。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海登2006年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鑒於全球通訊市場的特點,我們擁有巨大的主場優勢,我們需要好好利用這種優勢。我們還需要保衛這一優勢。
互聯網產業人士和政府官員承認,互聯網流量流經美國企業的交換設備是美國情報機構的一大優勢。《紐約時報》2005年12月份報道稱,國家安全局在與美國電信公司執行一項合作計劃,其中包括竊聽外國的互聯網通訊。
一些互聯網技術專家和隱私權倡導者表示,這些舉措和美國政府的其它政策可能會促使加拿大和歐洲的互聯網流量不再流經美國。電子保密信息中心執行主任馬克·羅騰伯格說,『自《愛國法》通過以來,許多海外公司都不願意在美國存儲客戶信息。人們擔心美國情報機構會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收集這些信息,尤其擔心會他們會獲得金融信息和流經美國的通信和互聯網流量。
但經濟也是互聯網流量不再流經美國的原因之一。幾乎所有國家都認為數據網絡對於經濟發展是至關緊要的。互聯網數據分析協作協會的科學家格拉菲說,數據網絡與一個國家需要的其它任何基礎設施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讓其它國家掌控自己的道路。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都了解到了依賴其它國家提供數據網絡的危險。出於關稅、價格差異和企業文化等多種原因,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不願意與本地競爭對手交換流量,它們更願意與國際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合作。這就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個國家兩個城市間的互聯網流量會流經其它國家。
格拉菲表示,使互聯網流量不再流經美國的並非只局限於發展中國家。日本正在建立印度和中國間的數據網絡,使它們之間有其它的數據傳輸路線,無須使自己的數據流經美國。
明尼蘇達州大學教授安德魯表示,美國發明了互聯網,但不能將互聯網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他說,10年前美國傳輸了70%的互聯網流量,目前這一比例可能已經下降到了約25%。
互聯網技術專家表示,全球數據網絡曾經是美國的一大競爭優勢,現在已經不再掌控在美國企業手中。美國企業已經決定不再投資於低成本的光纖網絡。
互聯網專家表示,這會導致這樣一種風險,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會投入巨資開發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投資、創新和利潤也會流向海外的企業。
進出美國的國際網絡仍然在快速增長,但其它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增長速度更高。互聯網流量不再流經美國會給美國的情報機構帶來更大困難,但獲取情報仍然是可能的。
例如,中國網民數量今年6月份超過了美國。目前亞洲有5.785億網民,佔到了全球網民總數的39.5%。亞洲網民只佔人口總數的15.3%;相比之下,北美網民數量為2.37億,普及率已經高達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