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導語:《紐約時報》網絡版今天撰文稱,我們為『@』起了『蝸牛』、『小老鼠』等不同昵稱的做法,正是該符號重要性的最好例證。
求本溯源
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將『@』比喻為『蝸牛』,而挪威人更願意稱之為『小豬尾巴』,德國人則認為這是『猴尾巴』。中國網民將其稱為『小老鼠』,俄羅斯人認為它更像一只狗,而芬蘭人則認為它是一只小睡貓。
作為鍵盤上的一個符號,『@』是電子郵件地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有上千萬的網民無意識地使用這個字符,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卻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范例,並將之收錄到該館的建築與設計收藏集中。『@』在設計界所獲得的此項殊榮,堪與獲得百老匯的托尼獎或好萊塢的奧斯卡獎相媲美。
這可能讓許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一個鍵盤上的符號可以榮登藝術最高殿堂?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從『@』的設計以及含義的變遷中找到答案。
沒有人知道『@』出現的確切時間。有一個說法是,該符號出現於六世紀或七世紀,是『ad』的縮寫符號,『ad』在拉丁語中是『在』(at)或者『向』(toward)的意思。當時的文獻稱,這個符號是為了節省時間,而將『a』和『d』合寫形成的。另有說法稱,該符號最初是十六世紀在威尼斯出現的,是當地商人所用測量工具雙耳壺的縮寫。
不管起源怎樣,『@』於1885年被放到Underwood推出的首臺打字機鍵盤上,主要是作為財務文件中比率的縮寫。但是,直到1971年,美國軟件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將之用於電腦間彼此發送的第一個郵件地址之後,這個符號纔得以明確和流行。
湯姆林森當時在科技公司BBN(Bolt, Beranek & Newman)工作,BBN正在為美國國防部開發一個通訊網絡,湯姆林森負責信息服務開發。當確定在郵件地址前半部分采用用戶名、後半部分采用電腦名之後,湯姆林森希望找到一個可以說明某個用戶在某臺電腦上的字符。而『@』不僅具有類似的作用,而且用得也很少,因此剛好可以用於闡釋新的含義。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成為數字時代的超新星,並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這仍無法解釋為什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將之選入設計收藏集。
藝術價值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全部收藏有17.5萬多件,有近2.8萬件屬於建築和設計集,這些收藏包括二十世紀的部分名車和椅子以及現代建築鼻祖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檔案。只有在獲得了由25名建築和設計專家所組成的收藏品收購委員會的批准後,新的藏品纔能進入收藏集。該委員會每三至四個月開一次會,確保每個新入冊的藏品符合所有標准,這包括是否在形式和功能方面更勝一籌,是否體現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確定優秀設計時所必須具備的清晰、誠實和簡潔的藝術價值?是否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創新性如何?『如果從來沒有設計或制造出這個物品,世界是否將變得有缺憾?』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與設計資深館長保拉·安東內裡(Paola Antonelli)表示。
對『@』的評價如何?按照安東內裡的說法是相當完美。湯姆林森為這個一度是財務符號的字符賦予了新的含義,但並沒有曲改它的原始含義,這就象他事先查閱了現代藝術博物館關於形式、功能、價值、文化影響和創新等所有條款一樣。安東內裡認為,我們為『@』起了『蝸牛』、『小豬尾巴』等不同昵稱的做法,正是該符號重要性的最好例證。
饒是如此,但『@』何以成為設計經典?畢竟,新的『@』符號的外表與舊的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這也不是椅子、汽車或者建築設計圖等在博物館中常見的實際的物品。
而這正是安東內裡所欣賞的地方。首先,新舊『@』都分別在手寫體和計算機代碼領域同樣實現了化繁為簡的功能。安東內裡認為,這體現了藝術設計的『高雅與經濟性』,這是現代藝術博物館最為看重的兩個特點,尤其是目前經濟衰退和環境惡化,重新賦予原有物品新的含義可能比新設計更為聰明的情況下,經濟性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時代性也是現代藝術博物館看重的標准之一。新的『@』緊隨時代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經濟性,更恰恰在於它不是一件實際的物品。安東內裡稱:『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總是與時代同步,當今的設計更多地強調美學和道德含義,並不需要一定是一件實際物品。』